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時間:2024-01-06 11:15:13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精選10篇)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曆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後出現的政權分立的時期,本課内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内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适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曆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于培養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确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曆的民族關系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标: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欲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曆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于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标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定:

  1、知識目标: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的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曆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标: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曆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曆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确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曆民族關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别,限于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曆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曆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講授法、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并讓學生通過讨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系等來分析重大曆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曆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後,教師設問曆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裡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閱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了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曆史事件的發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

  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現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麼?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思維,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結本節課所學内容,細緻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複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曆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将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闆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内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标要求:

  内容标準:

  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

  組織讨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曆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内容和課标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标制定為如下内容:

  (二)教學目标

  1、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曆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曆史短劇将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曆史使命感。而要完成這些目标,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确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标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内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将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确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内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内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曆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确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内容将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曆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曆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内容有一個大緻的了解,明确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内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将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内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内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内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内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讨論,在3分鐘分别讨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将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讨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讨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讨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将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内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曆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别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曆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将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3

  一、教學目标

  知識目标: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産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能力目标: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别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曆史發展産生的重大影響。

  情感目标:通過讨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曆時18年的西遊和曆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鬥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鬥的精神。

  德育目标:通過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曆時18年的西遊和曆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的奮鬥精神,使學生更加崇敬為各國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通過當時奧居世界文明之首的東亞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學生為自己祖先的業績感到自豪。

  二、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及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的思維過程。

  基于本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速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進入到學習的主題。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活動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在體驗中學習。

  3、小組讨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讨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課内容有的與現實關系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列舉中日交往的表現,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讨論,讓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确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别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學習法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進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

  2、參與學習法

  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制造參與機會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在快樂、和諧、富有成就感的教學激勵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3、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能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小組合作學習在處理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發展有效的人際交往技能,創設和諧健康的課堂心理氣氛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

  播放幻燈片,通過謎語讓學生猜出是對孫悟空的描寫,進而說出四大名著《西遊記》,回憶唐朝的民族關系(幻燈片唐朝的路線圖)引入新課。

  2、出示第一個學習主題,(唐與日本的關系)讓學生明白所學内容。

  3、指導學生看書後回答問題:

  ①唐與日本的交往表現在哪裡?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對日本的文化産生了怎樣的影響?播放有關幻燈片進行比較,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現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誰及其有關它的有效信息?通過鑒真六次東渡學生談談學到了什麼?

  由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困難要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後就中日的關系進行簡單的講解。

  4、出示第二個學習主題,(唐與新羅的關系)通過幻燈片播放有關的圖片。

  通過對第一個主題的學習學生看書自己概括出唐與新羅的交往表現在哪裡?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5、出示第三個學習主題,(唐與天竺的關系)通過幻燈片播放有關的圖片:

  ①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看書找出有關玄奘西遊的有效信息?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②學生比較通過影視所看到的唐僧和書本中所學到的玄奘他們之間的異同點?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4

  教學目标:

  1、基礎知識目标: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标: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标: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曆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

  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内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麼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麼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隻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後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産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内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裡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5

  【教學目标】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曆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曆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曆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鬥争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曆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内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内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遊牧,住在蒙古包裡,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隻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隻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裡,要有堅強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難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後,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争。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鬥争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複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産。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産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麼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别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

  (略)

  六、作業:

  課後作業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6

  【課程标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學目标】: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曆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争的結果,客觀曆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确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确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曆。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争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後,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餘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麼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别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麼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後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

  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内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

  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

  心得與疑問。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7

  【教學目标】

  一、知識能力:

  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曆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曆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價值觀:

  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曆史功績;認識階級鬥争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衆對曆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緻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緻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着較大的内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态圖課件

  2、秦暴政内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曆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殓,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内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裡的内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态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曆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裡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8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将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曆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曆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讨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内容

  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一)張骞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

  展示課件知識點彙萃

  五、作業

  附:闆書設計

  一、張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9

  教學目标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古代絲路的線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對照古代絲路,了解當代亞歐大陸橋在各國交流中的優勢。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能夠分析出圖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書本中的信息轉化到圖上;通過對古代絲路和現代亞歐大陸橋的學習,逐步具備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價值觀:感受絲路的美麗風光,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課過程

  導入

  今天上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東西,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下。OK!(西遊記視頻展示)。剛才的鏡頭大家都很熟悉,對,是《西遊記》。會唱的同學一起唱,不會唱的同學一起把拍子打起來!唐僧“西天取經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麼路呢?(絲綢之路)。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題──絲綢之路,那麼今天的絲綢之路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先來領略一番絲路的風光。在欣賞的同時,想想絲路風光留給你什麼樣的感受?(美,西域風情,荒漠……)

  是啊!到處是沙漠,戈壁,但昔日這兒卻延伸着一條繁華的絲綢之路。這麼具有西域風情、沙漠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來開辟的呢?

  (一)絲綢之路的開辟

  【問題】如此具有西域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開辟的呢?(漢,張骞)

  漢代,張骞兩次出使西域(幻燈)。他告别漢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現在就讓駝鈴聲帶領我們重溫這段曆史吧!(錄像)正是有張骞這樣的先行者,才開通了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還經過哪些地區呢?同學們請看地圖。

  (二)絲綢之路的線路

  (幻燈),這是一張絲綢之路的線路圖,請找到絲路的起點。

  【問題一】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什麼地方啊?(長安)

  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當時漢朝的都城。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後,組成商隊,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之後分南北兩路,北路從玉門關出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經過西域、中亞,到達西亞和歐洲;南路從陽關出發,(西出陽關無故人),同樣經過西域、中亞,到達羅馬和阿拉伯國家,再到歐洲;南路的另一路則是到達印度。《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走的就是南道中的這條道路。

  【問題二】設想你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你會經過今天哪些國家和地區?南道會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北道又會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四人小組合作,小組作好記錄。(幻燈片:世界政區圖)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亞、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等。

  北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

  可見路途非常的遙遠。

  【問題三】觀察線路圖,你認為在當時我國境内的絲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區呢?(長安、樓蘭、敦煌等)(幻燈)

  我們從這張圖片中發現現在的敦煌非常的凄涼,而當時的敦煌卻是非常的繁華。敦煌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現在,請同學們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用集體的智慧來再現一下當時的繁榮景象。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燈)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選擇好你的貨物。

  3.準備和對方商人交換什麼貨物?

  學生表演(繁榮背景,如何交易,籌備幹糧,水等)

  表演得很棒!從同學們的表演中,我們知道在當時的敦煌存在着物資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資非常的廣,有西方的毛皮、珠寶玉石、藥材等,還有中原的絲綢、瓷器、陶器、鐵器等。事實上,在當時的敦煌,不僅存在着物資上的交流,還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現在保留下來的敦煌的藝術寶庫莫高窟就可以印證這一點。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個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幻燈:建築,繪畫,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藝術,曾經有位著名的敦煌學者指出:“世界上曆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隻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彙流的地方隻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學者的論說充分說明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曆史上的重要性,而這種重要性則是絲綢之路帶給它的。

  (三)絲綢之路的交流作用

  【問題】敦煌的藝術來自于東西方的交流,來自于東西方使者們的間接創造。正是由于這些使者們的往來,使得絲綢之路異常的活躍,異常的繁榮。那麼,絲綢之路的開辟在古代有什麼重大意義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找出一句話來概括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實來印證這句話。

  找到了嗎?一起大聲告訴我,好嗎?(絲綢之路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同學們能不能結合書本和你已有的知識,舉出實例來印證這句話呢?(可作适當補充)

  (幻燈)總結:

  絲綢之路的開辟豐富了東西方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增強了東西方人民的友誼。所以說,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道,也是一條友誼之道。

  (四)絲綢之路的補充

  事實上,“絲綢之路”并不是隻有這一條,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指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除了張骞開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綠洲絲綢之路”外,你們還知道其他的絲綢之路嗎?(學生回答)

  (幻燈)總結:

  中國的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分為海陸兩路了,此外,還有長城以北充滿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因為這條絲綢之路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各個民族、部落紛紛想争奪控制權,因此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四川雲南山道崎岖的“西南絲綢之路”和風平浪靜的“海上絲綢之路”由于主要以絲綢和香料貿易為主,又稱“海上香絲之路”。

  千餘年過去了,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喜歡上了更為方便的海上運輸,于是曾經輝煌的絲綢之路漸漸被人們舍棄,敦煌也同樣衰弱了,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随着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一條新興的絲綢之路重新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那就是亞歐大陸橋。(幻燈,亞歐大陸橋的簡介,線路圖)

  亞歐大陸橋的簡介: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雲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海統一運輸的洲際鐵路,經過了30多個國家。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代替了昔日緩緩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駱駝隊,被稱為當代的`新絲綢之路。

  【問題】那麼,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麼優勢呢?在今天有着什麼重要作用呢?(小組活動)

  1.經過的國家更多,到的地方更遠;

  2.交通工具:駱駝,馬──洲際鐵路,火車

  3.節省時間,節省運費。(大陸橋橫穿大陸,比繞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傳統的海運路線縮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陸橋運距較近,且能使用鐵路集裝箱專用直達到車,中間環節少,運行速度快,從而節省了大量的途中運輸時間。)

  4.東西方溝通:間接──直接。(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一方面,對于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來說,這一區域是一個人口衆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是它們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尋求貿易夥伴,選擇投資對象,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

  所以,大陸橋運輸越來越受到國際的廣泛重視。

  總結:亞歐大陸橋雖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橋,但卻是起着橋梁的溝通作用。許多專家學者斷言,新亞歐大陸橋的誕生,預示着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将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陸橋經濟時代。

  課後探究:談談你今天的最大收獲?

  總結:張骞出使西域後開通的絲綢之路可以講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詞,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将以更加開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課後反思

  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内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鋪墊,因此本節課主要采取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在絲綢之路的線路教學中,不光要求學生了解大緻的線路,經過哪些區域,而且要求學生通過古今對照,了解經過現在的哪些國家和地區。考慮到這個問題可能有些難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組的合作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曆史其實離我們很近。另外,在絲路上的交易活動,應該說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對中原和西方之間進行交易的貨物作了一一的辨别。這種教學方式比以前單一的記憶要強很多,三位學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每一位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繁榮景象。此外,也有助于他們理解絲綢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學習更加貼近曆史。貼近曆史,感受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這節課上,我和我的學生們都做到了。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 10

  課程名稱:

  《秦朝統一中國》

  教學目标:

  了解秦朝統一中國的曆史背景和原因。

  了解秦朝的統一戰争、秦始皇的改革和制度、以及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成就。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對曆史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對曆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内容:

  秦朝統一中國的曆史背景和原因。

  秦始皇的改革和制度。

  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課件、圖片等形式,讓學生了解秦朝統一中國的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秦始皇的改革和制度。

  二、教學

  秦朝統一中國的曆史背景和原因。

  (1)介紹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曆史背景和形勢。

  (2)分析各個國家的利弊得失,探讨為什麼秦朝能夠最終統一中國。

  秦始皇的改革和制度。

  (1)介紹秦始皇實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如郡縣制、法律制度、文字統一、度量衡制度等。

  (2)分析這些改革和制度對秦朝的發展和影響。

  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成就。

  (1)介紹秦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成就,如修築萬裡長城、開發南方、鑄币、書法等。

  (2)分析這些成就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影響。

  三、鞏固練習

  通過讨論、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秦朝的曆史和文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過閱讀、書寫、口頭表達等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四、總結

  通過總結和歸納,讓學生對秦朝的曆史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為今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

  曆史資料、圖片、視頻等。

  教學用具、實物模型等。

  教學評價:

  通過考核學生的閱讀理解、口頭表達、書寫作文等能力,以及課堂參與度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水平。

【初中初一曆史優秀備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曆史說課稿優秀10-27

初中曆史說課稿優秀02-13

初中曆史說課稿12-12

初中曆史說課稿03-16

初中曆史說課稿範文03-08

高中曆史說課稿優秀02-02

初中曆史說課稿(精選8篇)06-20

初中的曆史說課稿(通用14篇)01-02

初中曆史說課稿(精選10篇)08-23

初一曆史的優秀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