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時間:2024-01-03 18:49:52 博耿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崔颢黃鶴樓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單元介紹了古今中外聞名于世的建築,有巍峨、雄偉、莊嚴地人民英雄紀念碑;有鐘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還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的法國凡爾賽宮,和體現古代建築藝術特色的黃鶴樓和于園。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曆史的印記和社會發展的足迹,可以領略到人類的勤勞、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黃鶴樓》一文介紹了黃鶴樓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築結構的特點,描述了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感,突現了這座名樓的地位和價值,表達了作者熱愛山川勝迹的感情。本文篇幅短小,内涵豐富。是本單元中第一篇說明古代建築的文章,是了解古代建築的代表文章,又對後文《于園》的教學起着示範引領的作用。由此可見,本文的教學尤為重要。

  如今的語文教學中,文體已被淡忘,本文雖是說明建築的文章,但我們大可不必從說明方法、說明對象、說明順序方面做大量繁瑣的分析。而是要傾向它是文言文的一面。結合課标中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确定為:感受古代建築的藝術特色和人類的勤勞與智慧。難點是:如何把遙不可及的黃鶴樓映入學生的腦畔,形成直觀的感受。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就在于培養學生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學生們雖已進入初一下學期,但他們接觸的文言文并不多,他們學習這類文體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加之本單元的'結構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目标确定為:

  1、正确朗讀課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本文結構嚴謹,語言優美的特點。

  3、領略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體會作者熱愛山川勝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結合新課标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适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本節課我采用體現芹池中學特色的“導引—合作—展示—提升”的四環節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導引”是通過“學案導學”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将要學習的知識做到初步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合作”是找出學生在自學中的不足,小組合作探究,通過集體的力量解決疑難。而“提升”則是通過“鞏固提升”的方式,是對本節所學加以鞏固和提升,必要時可以鍊接中考。

  在四環節教學法的基礎上,輔以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

  新課标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最根本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為此本節所教授的學法有:

  1、誦讀法。即通過朗讀,讀出“情味”,揣摩文意。

  2、質疑法。這是打破傳統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向同學質疑。大體分三步:課前預習,圈畫字詞障礙;小組合作,解決疑難;課上質疑,師生共同解決。

  3、分析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思想内容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練習法。通過完成精當的練習題,不但能鞏固當堂所學,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六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就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鹜齊飛”的滕王閣;根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嶽陽樓,進而引出三大名樓中另一座樓——黃鶴樓,從而引出課題,進入新課教學。

  這樣通過觀看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悅的狀态進入新課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

  環節二,激情朗讀,揣摩文意

  通過一句“閻伯理在文中是如何描寫黃鶴樓的呢?請看大屏幕”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然後教師示範朗誦,盡我所能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感悟文意,讀出意蘊。這也正是課标中所要求的,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環節三,把握字詞,疏通文意

  結束了課文的朗讀,我會說:“文言文的翻譯是我們同學感到很棘手的,不過今天,你們不用擔心了,因為我給大家帶來了‘葵花寶典’”這樣用幽默的語言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之後教師講授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并且舉一例加以說明,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通過合作、探究、質疑、解疑,達到對文章的準确把握。

  這樣注重方法的指導,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獨立疏通文言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質疑的能力。

  環節四,分析課文,感受風格

  該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

  1、文章寫了黃鶴樓哪些特征?

  2、從原文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3、哪一句話寫出了黃鶴樓的價值?三個問題具有概括性,又淺顯易答,學生回答後如有其它問題可以質疑,通過師生互動解決疑問。在這裡我安排了一項活動:讓學生看畫面,并且在文中找出與畫面相吻合的句子。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黃鶴樓風格的感知,增強了學生對建築藝術的贊美。突出了課标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這一目标。

  環節五,當堂訓練,拓展延伸

  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基礎訓練,二是能力提升。通過設計典型的,有梯度的練習題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還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五、說教學反思

  在講授本文時,注重了方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教會了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積極踴躍,達到了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的目的。但由于古文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别是有些字詞很少見,更不用說明白文意了,比如“高标巃嵸”、“死闼霞敞”等。我雖然有讓學生預習,但由于缺少指導,尤其缺少對虛詞的指導,這樣給學習造成了障礙,所以要在下一節《于園》的教學中加強預習的指導。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2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别》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

  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确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

  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

  詩抒情。

  二、教學目标

  根據20xx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和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拟訂如下教學目标:

  1、認知目标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

  四、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系、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掌握學習此類文

  章的基本學法。

  五、教學思路:

  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标需三教時達成,但由于本課憑借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加之,本課件制作采用頁形式,激發學

  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頁式多媒體課件支持下,本課可采用兩課時達成教學目标。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複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這裡,我着重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說說你對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們的詩。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詩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闆書(依依惜别)

  2、課件出示詩句,配樂範讀,并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麼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分4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句子,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和語句。

  第三步:說: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第四步:議:互相讨論,試着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共同小結: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課文一、二兩句。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個别讀,點拔“你已經知道這裡體現‘依依惜别’,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并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

  “依依惜别”。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闆書友誼永不絕,再次體會“依依惜别”。

  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并分角色表演,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楊州”,品讀

  談體會。

  3、感悟三、四兩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别”的詩句,并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談談你認為讀得好的經驗嗎?”并配樂朗讀。

  四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撥學生品讀。

  4、師生共同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這一部分教學先以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别動畫場景,引導學生相互挑戰朗讀,并根據自願配上音樂激勵,在稍作準備後讓學生嘗試背誦,在

  此基礎上總結出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詩。

  2.搜集和朋友有關的名言。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黃鶴樓送别》是國标本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走進名著”裡的第三課文,是一文包詩。根據新課标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确定的教學目标如下:知識與技能:熟讀課文,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過程與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情感态度與價值觀: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學重點:鑒于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教學難點:感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别的深情。

  、說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時,我把指導朗讀和啟發想象貫穿于全過程。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讀感悟、啟發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課文時主要以“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标的引導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感悟語言。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想象情境,使學生不但能從讀中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課文是怎麼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别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别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随着課文來細細體味。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時的心情?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

  “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抓住“藏”體會。

  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别樣的深情。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裡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寄情”

  1、讀了兩個人臨别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别”。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2、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俗話說得好,“送君幹裡,終有一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别之情表現出來嗎?

  想象說話:

  岸邊楊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鷗點點,好像。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隻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說。

  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這首送别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這首詩脍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别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

  五、說闆書

  好的闆書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本着闆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闆書中,我的闆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便于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4

  一、說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别》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确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說學習目标:

  根據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拟訂如下學習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說學習重難點: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說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明學習、前後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五、說教學思路:

  預習反饋:

  1、小組内交流課外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讨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着讨論詩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詩創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裡知道的?

  學習建議:抓住“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等詞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豔的美麗春景。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後再也見不着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通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于“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别:仰望遠眺凝視我還能再說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習建議: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先在文中畫出詩歌中寫到的情景,用“文”、“詩“對照來理解詩意。

  (3)通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

  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揚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着遠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長江邊,凝視着遠方,隻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為什麼?

  學習建議:“伫立”是長時間地站立,“凝視”是專注地看,體現出李白對朋友的萬般深情。省略号則表現出李白的惆怅和不盡的思念。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當堂檢測: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的情景,後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了朋友們()之情。知識積累:

  關于送别的古詩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黃鶴樓》。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内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迹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三、說教學目标

  從課程标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标: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範讀、學生小組讨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确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颢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讨論法。

  下面我将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内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範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後,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後,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确,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惬意的。可事實卻并非如此。那麼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颢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後,闆書本課标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将要學到的基本内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内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曆曆”是清楚可數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着黃鶴遠去,隻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隻有天邊的白雲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陽遲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呢?真是令人發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節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内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緻内容之後,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的用意是什麼?學生經過思考後回答。從内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迹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态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雲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産生無限聯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複出現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讨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内展開積極的讨論。讨論結束後,我會找小組代表發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着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着黃鶴“一去不複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歎,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雲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總結之後闆書意境美。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鄉關”“煙波江上”體現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斓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着蔥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缤紛的圖畫。總結之後闆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曆曆”“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後闆書音樂美。

  3.接着,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麼難了。經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歎,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之愁。此時,我會闆書吊古傷今和思鄉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标,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确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将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節我将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後作業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搜集崔颢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七、說闆書設計

  好的闆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内容的濃縮。通過闆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闆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内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片精讀課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别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叙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着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将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态描寫之中,将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這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标: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标: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情況,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手邊的工具書以及課前查找的資料了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展開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于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有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内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同學們是否遇到過與親人或與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麼你們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從生活出發,以情動人,在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到與詩文相吻合的意境,為學生理解詩文内涵,埋下伏筆、(這個導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學法“引路”,自學古詩。

  A、根據以往的學經驗,我們怎樣來學古詩的?

  B、歸納學方法: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入詩境、悟詩情

  複鞏固合理的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的能力……(能力一詞有待商确)

  2、“知詩人、解詩題”

  A、指名介紹李白

  B、說說詩題給了我們哪些信息

  C、指名學生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介紹,并進行資料地展示,教師做适當的補充,不僅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提高學興趣,且表現了新課标所指:強調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适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一特點

  3、理詩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将古詩多讀幾遍,自學生字詞,借助手中的工具書以及書上的注釋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劃下來,比如:(略)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恰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古人嘗雲,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個性化的問題,對詩文的反應也是多元化的.教師在這個環節中,

  應鼓勵學生多發問,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樂問,促進自主學,讓學生善問.

  (二)、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詩境、悟詩情

  A、自讀品味詩境

  詩文語言傳神盡意,學生理解了詩句的表意,但對于那優美的語言,還沒有注意,更沒有對文章動情.怎樣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呢?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去讀.在這裡注重體會這樣幾處: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景象。重點體會:煙花三月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

  B、通過學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從哪裡體會到的?

  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C、圍繞“學法”,自主合作學

  指導各組采用不同的彙報形式,如:介紹李孟;說詩句意思,逐句朗讀、逐句解釋;抓住“煙花”“盡”“唯見”等重點詞語,解釋、朗讀、品味;抓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的理解闡述畫面,小組合作将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來。

  學生是學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牢固了“學生是學的主人”的教學思想

  D、小組彙報交流

  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抓住盡字和唯字的傳情,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先讓學生感受、理解,再通過讀表達美的感受,融理解運用為一體。相機引導孩子想象詩人送别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當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時:師: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隻見“孤帆”?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梯步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

  最後詢問:你能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嗎?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這樣充分發揮了教師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了在語文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态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A、自由組合讀練

  B、配樂指名讀

  C、想象畫面讀

  D、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配樂讀旨在渲染離别氣氛,是對學生整體感知詩文基礎上的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想象畫面的讀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展開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維的東風,融入了詩文所表達的美的意境之中.(什麼樣的意境有待商确).且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需求.四次朗讀層層深入,每次朗讀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體現了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牢牢把握“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思想

  (四)、拓展延伸、歸納升華

  A、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讀、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現人間真情的古詩

  B、孩子們請你觀察書中插圖,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你手中的話筆描繪一下在李白和好友離别之時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可以圖文并茂)

  (以上AB兩塊教學内容的安排順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語文課程标準》還明确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地表達。鑒于此我設計了以上這樣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把整堂課推進了高潮,讓孩子們在委婉悠揚的樂曲中描繪心中的畫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釋放,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實實在在地上了一節語文課。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黃鶴樓送别》是國标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25 課,這課文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文詩兼美,詩文互照,充滿詩情畫意,是一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學對象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通過自己的個性化閱讀來理解、欣賞文本,獲得正确的審美體驗。

  三、教學目标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态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确定本課的教學目标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 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積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詞語。

  3、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内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學訓練重點是聯系語言環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想象,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文本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二、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五、教學過程

  本課采用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标。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複熟讀課文。

  下面我着重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 直接揭題,了解大意。

  課始,我直接揭示課題,并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大意。

  (二) 詩文對照,初步感知。

  1、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與以往課文的不同點,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請學生讀課文,并動手找一找,劃一劃。

  2、 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學生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

  3、 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後,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個整體的認識。

  (三) 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1、 光了解詩意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2~~4小節,看看課文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 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依依惜别”這個詞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詩人的這種“依依惜别”之情。

  3、 結合學生所找句子細細品味這種“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們都在欣賞美景嗎?讓學生走進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時兩人都無心欣賞美景,都有一種老朋友離去時的難舍難分之情,但他們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話:“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從李白的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麼?借助學生搜集的資料,明确能夠得到李白這樣的大詩人的敬重,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話:“王勃說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别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讓學生談談對“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理解,體會孟浩然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話,在學生感悟之後再通過練讀、個别讀、齊讀等形式充分詩人的這種“依依惜别”之情。

  (學生能把課文讀好,隻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這樣的讀才能做到聲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有層次的理解後,我安排了“表演再現”的過程,讓學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

  (學生表演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内容,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四) 内化積累,鞏固深化。

  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内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盡情抒發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 作業

  從以下四題作業中任選一題完成。

  1、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并聯系課文内容,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收集幾首送别詩,并背誦。

  3、以《朋友》為題,寫一位你的好朋友,表達你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4、從你背誦的送别詩中選擇一首,模仿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改寫。(以叙事為主)

  (課外作業是課内閱讀的繼續和補充,它能讓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天地)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這是一首送别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遊以後。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将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遊,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這時他正想出遊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别,留下著名詩

  二、說教育對象:

  四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潑天真,純潔可愛,興趣濃厚,喜愛運動,想象力豐富。而且随着大腦發育的成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思維形式。

  三、教學目标: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内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内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教法和學法:

  1、問題導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們最好的朋友要遠行的話,你們是怎樣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别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别詩。

  ⑵ 回憶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學習了一首送别詩?

  《贈汪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與教材内容相适應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聯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對照課本,通過朗讀、跟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内容,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摯友情。

  六、課時安排:拟用兩課時完成此課。

  七、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啟發談話,激趣導入。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利用談話,引導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2)學習三、四行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三)細讀課文,回答問題。

  (1)、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問題一: “盡”的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隻見一片兒白帆;最後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幹什麼?(生:他久久地不願離去,仍注視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麼?(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問題二: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學生分組讨論,彙報。

  (2)總結

  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随。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随,情永在。”他們的友誼真是“情深意長”。

  (四) 朗讀并背誦古詩:

  1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别詩吧!

  2、女生齊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齊背,是豪壯地送别。

  4、一起來!(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讀。)

  (五) 拓展,延伸:

  1、“說說友情”的說話訓練。

  2、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傾聽他人的友情觀,并能簡要介紹自己的好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友情觀更加長久?。

  3、你喜歡這首詩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4、你喜歡學習古詩嗎?平時你是怎麼學習古詩的?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9

  教材簡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古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這首詩講的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揚州的事,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别的純真友情。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為專題組材,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要相互關愛。這首詩的作者是有着“詩仙”美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詩的前兩行叙事,後兩行借景抒情。詩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态描寫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餘味無窮。

  教學目标:

  1、學會本詩中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古詩。

  2、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朋友間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語言表達、自主學習及創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境,感悟詩情。

  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在讀中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在讀中體會詩人的心情、在讀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詩情。

  讓學生背一背自己平時積累的古詩,讓他們比賽背,看誰背得多背得好;然後加大難度,讓他們聽《送别》的音樂,背抒發離别之情的古詩,學生應該能聯想到學過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詩句;接着,就導入新課。

  二、品詞析句,感悟詩情。

  1、從題入手,初讀古詩。

  首先,我讓學生讀詩題,在理解“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從這個題目當中能讀懂什麼。我想學生應該能讀懂“在黃鶴樓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廣陵”等這些内容。并相機和學生一起交流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下文的“西辭”。然後我問學生:除此之外,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他們是什麼時候分别的、送别時的情景如何、他們之間的友情怎樣?”等等。并讓他們帶着這些問題初讀古詩,要求把古詩讀正确,讀通順。

  2、學法引路,再讀古詩。

  自讀之前,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有哪些理解詞句的好方法,教師相機小結,并通過投影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讓學生用這樣方法試着學習這首詩。

  3、交流彙報,精讀古詩。

  在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對古詩所表達情感的整體把握。理解詩句意思對學生并不困難,因此,沒有必要在這花太多的時間,而是把體會詩中包含的濃濃情誼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想象畫面,觸景悟情

  對“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難點,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話描述“煙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看一組揚州春天的美景圖,最後讓學生借助課前搜集的資料,體會作者在與孟浩然分别時,内心除了惜别之情,還有對魅力揚州對漫遊天下的向往之情。

  故事鋪墊,入事悟情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我給學生講他們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正因為他們之間感情深厚,所以在這麼美的`“煙花三月”,詩人的眼中沒有美景,隻有“孤帆、”“遠影”,這時,相機和學生交流:為什麼此時李白的眼中隻有這些景物?他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體會到: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詩人在江邊送别好友,他心裡裝隻有好朋友,眼裡隻有好友乘坐的船隻。望着好友的船隻漸漸消失了,“盡”了,不盡的是詩人對孟浩然的情誼,想象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之長,詩人眼中見到的隻有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而這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不正象征着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嗎?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讀古詩。

  現場采訪,誦讀抒情

  我扮演記者,随機采訪詩人即學生,問他們“分别在即,你們倆都說了些什麼?”“你站在江邊,望着好友的船隻由近而遠,你心裡在想些什麼?”等等。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在學生更深一層理解他們深厚的感情之後,我出示課文插圖,播放委婉悠揚的音樂,用不同的提示語讓學生誦讀古詩。這樣做體現了一個讀的過程,從前面的讀正确、讀流利、讀明白到現在的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情。

  三、設計作業,拓展延伸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作業。讓學生從中任選一項,也可以圍繞這首詩自己給自己設計作業。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 10

  教學目标的分析與地位:

  《黃鶴樓送别》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課文。這課文是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

  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教學目标:

  1、學會本課9個生詞,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内容及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文包詩”《黃鶴樓送别》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 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 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

  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 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别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産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一、 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李白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教師引出今天将學習一與李白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采用将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養。

  二、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教師範讀古詩,學生自讀,指名讀,在讀中适當指導生字的讀音。

  2、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3、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詞或句,劃一劃。

  4、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後能讀好。

  5、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後,此時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三、 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詩人這種“依依惜别”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 内化積累、鞏固深化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内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叙事為主)。

【崔颢黃鶴樓說課稿】相關文章:

崔颢《黃鶴樓》10-13

崔颢《黃鶴樓》試題10-05

黃鶴樓崔颢教學設計02-28

黃鶴樓崔颢教學設計04-11

崔颢《黃鶴樓》閱讀答案06-16

《黃鶴樓 崔颢》閱讀答案02-03

《黃鶴樓》崔颢唐詩鑒賞07-25

崔颢《黃鶴樓》古詩解析10-27

黃鶴樓古詩崔颢的讀音04-13

崔颢古詩黃鶴樓及賞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