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1-08 11:48:26 古籍 我要投稿

【實用】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縧镟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譯文及注釋

  「翻譯」

  潔白的畫絹上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畫鷹矯健不凡仿佛挾風帶霜而起。

  聳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蒼鷹的眼睛側目而視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蒼鷹神采飛揚可摘除系着私繩的銅環,懸挂在杆楹上的畫鷹氣勢靈動能呼出。

  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将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

  「注釋」

  ⑴素練:作畫用的白絹。風霜:指秋冬肅殺之氣。這裡形容畫中之鷹兇猛如挾風霜之殺氣。

  ⑵畫作:作畫,寫生。殊:特異,不同凡俗。

  ⑶聳身:即竦身。是收斂軀體準備搏擊的樣子。思狡免:想捕獲狡兔。

  ⑷側目:斜視。似愁胡:形容鷹的眼睛色碧而銳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為喻。愁胡:指發愁神态的胡人。孫楚《鷹賦》:“深目峨眉,狀如愁胡。”

  ⑸縧:絲繩,指系鷹的繩子。镟:金屬轉軸,指鷹繩另一端所系的金屬環。堪摘:可以解除。

  ⑹軒楹:堂前窗柱,指懸挂畫鷹的地方。勢可呼:畫中的鷹勢态逼真,呼之欲飛。

  ⑺何當:安得,哪得。這裡有假如的意思。擊凡鳥:捕捉凡庸的鳥。

  ⑻平蕪:草原。

  「賞析」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于713年——741年(開元年間)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着“快意”的生活,充滿着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淩雲的壯志。

  這是一首題畫詩,“句句是鷹,句句是畫”(《杜詩解》)。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态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畫上題詩,是中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後,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隻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後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後世畫上題詩産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在整個唐代沒有超過他的人。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随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産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說:“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後描寫出畫面上所産生的肅殺之氣,這是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後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着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畫鹘行》的起筆說:“高堂見生鹘,飒爽動秋骨。”《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說:“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聯的“?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号曰蒼鷹。”又見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态,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縧镟”的“縧”是系鷹用的絲繩;“镟”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軒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畫鷹懸挂之地。這兩句是說系着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隻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挂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拟,以這兩聯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以上這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态,“似”寫其靜态,“摘”寫其情态,“呼”寫其神态。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後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當”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于“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鞲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态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價說:“起作驚疑問答之勢。‘?身’、‘側目’此以真鷹拟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這首詩不僅章法謹嚴,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是題畫詩的傑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圖題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史,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号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隻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拟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裡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賞析:

  濰縣:今屬山東省。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銀河,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乾隆年間,曾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故稱“中丞”。衙齋:官衙中的書齋。些小:指官職卑微。吾曹:我們。關情;關心。

  【鑒賞】

  鄭闆橋善畫善書,尤喜畫竹,故而他的題畫詩也大多以頌竹為主題,譬如這一首。

  首句即點明自己的.身份,“衙齋”即官邸,“蕭蕭”說明周遭環境優雅,同時也緊扣畫竹的主題。次句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第三句是說自己官職卑微,隻是一個小縣吏,然而隻要是有關民衆的,事無巨細,都會放在心上。“一枝一葉”表面上看還是詠竹,實際比喻民間疾苦。

  由于此詩是題畫詩,因而詩人從竹入手,托物言志,表達了做好民衆父母官的心聲;又由于畫是送給上司巡撫大人的,故不有幾分勸勉之意。詩歌語言質樸,比喻的手法穿插類同,使全詩具有一種虛實相間的效果,更見意味深長。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詠畫扇詩原文

  作者:鮑子卿

  細絲本自輕,弱彩何足眄。

  直為發紅顔,謬成握中扇。

  乍奉長門泣,時承柏梁宴。

  思妝開已掩,歌容隐而見。

  但畫雙黃鹄,莫畫孤飛燕。

  詠畫扇詩注釋

  1、眄 :【拼音】:[miǎn] 【字義】:1。斜着眼看:~視。~睨。~伺(窺伺)。

  2、黃鹄:拼音:huáng gǔ。鹄又叫天鵝。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澤,也有黃鹄、丹鹄,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稱為天鵝絨。

  詠畫扇詩賞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詩人與畫家在行為上互相合作,或為畫題詩,或為詩作畫;在理論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國詩畫史上第一次詩畫較為密切的融合。這無疑是題畫詩形成的機緣與條件。就繪畫而言,據《貞觀公私畫史》載,魏晉時期教化類繪畫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時期,便十分少見了。由于政治權力對文化思想幹預較少,這便為當時的.詩人、畫家的思想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一個時期内,生活的怪異化,思想的極端化,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征。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轼

  原文: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譯文

  山色蔥茏,煙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聳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有客舟從那裡而來,槳聲流水間船身抑揚。沙灘平坦,微風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湧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發髻屹立,正對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妝。船中商賈,切莫輕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注釋

  ①李思訓: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山水畫的創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開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間官至右武衛大将軍。《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他的山水畫被稱為“李将軍山水”。②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兩山屹立江中,遙遙相對。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東南鄱陽湖中,一峰獨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的江水中。③攙:刺,直刺。④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⑤峨峨:高聳的樣子。這句以女子的發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霧缭繞的峰巒。⑥“曉鏡”句以婦女的梳妝鏡比喻江面、湖面。⑦賈(gǔ)客:商人。⑧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對面。這兩句說,船上的商人舉止不要輕狂,美麗的小姑早已嫁給彭郎了。這裡形容江山秀美,人們不能自禁其愛。當地民間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傳說。

  賞析:

  李思訓是中國“北宗”山水畫的創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屬江蘇揚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過官,一路上,長江風景是他親身觀賞過的,此畫即使不是對景寫生,畫中景色也是經過畫家靈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虛構和對前人山水的臨摹不同。詩中所叙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内,兩山遙遙相對。“崖崩”兩句,極寫山勢險峻,喬木蒼然,是為畫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寫畫中小船,直如詩人身在畫境之中,忽聞棹歌,不覺船之驟至。更進一步,詩人俨然進入了小舟之中,親自體會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勢。詩人曾有《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一詩,其颔聯“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風軟望不到”,與這首詩的“沙平”兩句,上下隻改動了兩個字,可見這兩句是他舟行時親身體會而獲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于這首題畫詩上。至此,畫面上所見的已完全寫畢,照一般題畫詩的慣例,應該是發表點評價,或對畫上的景物發點感歎了,但蘇轼卻異軍突起地用了一個特别的結束法,引入了有關畫中風景的當地民間故事,使詩篇更加餘音袅袅。

  小孤山狀如女子的發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訛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近江岸有澎浪矶,民間将“澎浪”諧轉為“彭郎”,說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時,陳緻雍曾有請改大姑、小姑廟中婦女神像的奏疏,吳曾《能改齋漫錄》載有此事,可見民間流傳的神幻故事已定型為一種神祇的祀典。蘇轼将江面和湖面喻為“曉鏡”,将大小孤山比作在曉鏡裡梳妝的女子的發髻,正是從民間故事而來。“舟中賈客”兩句,與畫中“客舟”呼應,遂使畫中事物和民間故事融成一體,以當地的民間故事豐富了畫境,實際上是對李思訓作品的肯定。而這一肯定卻不露痕迹。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此詩時,稱其“神完氣足,遒轉空妙”。“空妙”的品評,對詩的結尾,恰切之至。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原文:

  南歌子·香墨彎彎畫

  [宋代]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雲?又是一鈎新月照黃昏。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用香墨勾畫彎彎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勻在臉上。身着藍衫和杏黃裙,獨倚欄杆上默默地塗着口紅。

  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卻半掩着房門盼人歸。情郎就像飄忽不定的雲,如何尋得到他的蹤迹呢?一直等到黃昏,又是一彎新月挂在天邊,月不圓人也難團圓。

  注釋

  香墨:畫眉用的螺黛。

  燕脂:即胭脂。

  揉藍:藍色。藍,可提取藍色顔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

  檀:檀色,近赭的紅色,屢見《花間集》,如張泌《生查子》“檀畫荔枝紅”,表示這個顔色最為明白。這口紅隻圓圓地塗在唇中間,故曰“點”。

  流水:隐喻時光悄悄地逝去。

  行雲:比喻薄情郎,“亂山”比喻心煩意亂的女子。

  賞析:

  閨怨過中國古代永恒的文學題材,因為那時候婦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為名缰利鎖所牽絆,導緻很多女子不得不經常承受獨守空房的痛苦。秦觀這首詞在内容上雖然沒有多少新意,但過藝術成就很高。詞的上阕色彩鮮明,和下阕的冷落荒涼恰成鮮明的對比,很好地襯托了離人的孤寂,可謂一篇描寫閨怨的佳作。

  詞的上片刻劃這個美女,多用顔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可以說過一幅工筆重彩的梳妝圖。“香墨”兩句,寫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态。這兩句雖未直說她在畫眉、搽脂,但從“畫”且“彎彎”,“勻”且“淡淡”中,可以體會得出她過在怎樣精心地打扮自己。兩句中前一句寫衣着,衫子過青色的,裙子過杏黃色的。後一句寫她眉畫好了,粉搽好了,最後的工序過把口紅圓圓地塗在唇間。但“點绛唇”前的“獨倚玉闌無語”,卻埋下情事的伏筆。既然過“獨”,卻又精心打扮,這應該過在刻意為某人而為。分明畫外還有一個人在,女子對戀人的回歸還抱有一線希望。

  詞的過片,雖也不多寫情事,但也不過單純寫景,對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顯的發展,寫景之外,别寄幽情,抒發人去樓空、青春虛度的.情思,過全詞抒情的中心。“風揚“花飛”過殘春景象,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花飛”二字尤其觸目痛心,融凄慘的感受于尋常之景中,大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之意,簡潔而含蓄。“門”過半掩着的,像在為誰開着,這正過女子心還不死的寫照。結拍“亂山”兩句:“行雲”喻戀人的蹤影,古詩詞裡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樓》:“君若無定雲,妾若不動山。雲行出山易,山逐雲去難,”正過“亂山何處覓行雲”的注腳。由于女子心煩意亂,故視群山便成“亂山”,這過移情于物的結果。女子最怕夜間孤苦,可偏偏又過一個黃昏來了,“又過”二字蘊涵着這種等待和失望遠不過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縱觀全詞,上片绮麗香豔,下片凄清淡遠,而又以情上下貫之。全詞語言清麗,語意婉約,體現了鮮明的藝術風格。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原文

  王元章倒枝梅畫

  明代:徐渭

  皓态孤芳壓俗姿,不堪複寫拂雲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譯文

  皓态孤芳壓俗姿,不堪複寫拂雲枝。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見绌,卻不能再畫那枝枝向上插入雲霄的畫圖。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自古以來的萬事萬物總把崇高的品格憎惡,所以不必奇怪畫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

  注釋

  皓(hào)态孤芳壓俗姿,不堪複寫拂(fú)雲枝。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諸暨(今屬浙江)人。元末畫家和詩人。倒枝梅:枝幹向下倒折的梅。皓:梅花的白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盡謝而梅花獨放。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質。複寫:再畫。拂雲枝:向上挺舉的梅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高格:超凡的風神氣度。怪:兼有奇怪與責怪兩義。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梅花的品格和姿态,均緊扣倒枝梅畫意;後兩句是畫外的話,引申為感慨世事,表現了作者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詩的諷喻意味很濃;風格峭麗,語言警拔。

  詩的起句緊扣畫來寫:“皓态孤芳壓俗姿”,“皓态孤芳”,可能畫面上是一株白梅,這白梅的姿态卻與衆不同,大有壓倒“俗姿”之勢。詩人一落筆就對畫上的'梅花極力贊賞。

  次句點題,“不堪複寫拂雲枝”,畫上的梅花枝條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畫上常見的那種向上伸展的姿态,“拂雲枝”,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姿”,他認為這種枝條“不堪複寫”。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就王冕梅花圖再引申發表議論。聯系當時社會生活裡種種不公平的現象,作者憤恨地指出,從古以來,世上庸俗的人看待萬般事情總厭惡高尚的風格。這話實際上從時間之久,到事情包羅之廣,同情具有高尚風格的人,而對厭惡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風格的人惡劣世俗加以抨擊。正因為世俗不公,所以最後又回到王冕的畫上來,不能責怪王冕把梅花的枝頭畫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作品裡,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于寒冷、冰雪之威;而“倒枝梅”在形态上正好相反,不論有否冰雪,王元章畫的梅花沒有“拂雲”的偉岸,而是“着地垂”,這似乎意味着畫家已心灰意頹,甚至失去了對“高潔”的向往,徐渭默認并且深深地感喟這種“倒枝梅”的姿态,似乎也已不複“脫俗”“超然”的追求,但正在此,無論畫家還是詩人,其匠心其實已躍然紙上,别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寫盡了他們不堪現實重壓的窘迫與艱難;同時,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讓梅花垂地,亦無改其皓然的姿态、孤獨的芳香、高邁的風格,作者對理想的執着信念、對世俗的鄙棄、厭惡,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誠。

  這首小詩雖隻四句,但結構極為謹嚴。七言絕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轉合,詩以贊梅起筆,次句承首句落實到所題的倒枝梅畫上,三句轉為慨歎世事,四句仍關合在倒枝梅畫上,章法宛然。此詩以意勝,重議論而不重描摹。此詩則遺貌取神,可謂别具一格。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隻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翻譯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過去了整日。不像那易逝的時間,隻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現風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天空缥缈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那醉後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注釋

  畫鼓: 有彩繪的鼓。

  昏又曉:朝夕,整日。昏即天黑,曉即天明。

  揭調:高調,放聲歌唱。

  漁家傲: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于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

  創作背景

  晏殊遊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賞析

  前阕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叠,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隻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隻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 所以要“求得淺飲風曰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後阕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營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複強調,抒發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畫竹歌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婵娟不失筠粉态,蕭飒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裡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别,與君相顧空長歎。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鑒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曆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通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與評價,贊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将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态。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蕭飒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栾婵娟,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态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态都畢現無遺。由于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裡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低耳靜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隻有現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産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後一部分是感歎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隻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發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後,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擡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别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态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于“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裡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論逼真與如畫》)宋人蘇轼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也就是說,隻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将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翻譯/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争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注釋

  ⑴色:顔色,也有景色之意。

  ⑵驚:吃驚,害怕。

  賞析/鑒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隻因其距離而産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将下裡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裡,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隻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甯靜緻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隻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籁”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籁”與“人籁”“地籁”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将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緻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隻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裡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隻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态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将隐于虛幻。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原文:

  青玉案·天然一幀荊關畫

  [清代]顧貞觀

  天然一幀荊關畫,誰打稿,斜陽下?曆曆水殘山剩也。亂鴉千點,落鴻孤煙,中有漁樵話。

  登臨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淚盈把。自古有情終不化。青娥冢上,東風野火,燒出鴛鴦瓦。

  譯文

  是誰在構思打稿,畫出一幀像荊浩、關同所作的圖畫?那夕陽下,分明是殘山剩水,上面亂鴉千點落鴻哀怨,漁樵們談論着盛衰興亡的閑話。

  我登高臨遠,也不禁為秋景悲傷,對着平原野草熱淚盈盈而下。自古以來有情者至死不化,你看那青娥墓下春風野火,也隻是燒出鴛鴦雙瓦。

  注釋

  青玉案:詞牌名。雙調六十七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亦有第五句不用韻者。

  幀(zhēn):圖畫的一幅。荊關:荊,指五代時畫家荊浩;關,指荊浩弟子關同。荊、關均以山水畫名世。

  打稿:起稿。

  曆曆:分明可數。水殘山剩:同“殘山剩水”,指亡國或變亂後山河殘破景象。

  落鴻:即孤鴻。鴻,鴻雁。

  漁樵話:漁父與樵夫的閑話。

  悲秋者:傷心人。

  盈把:滿把。把,一手握取的數量。

  青娥冢(zhǒng):王昭君墓。

  鴛(yuān)鴦(yāng)瓦:由兩瓦片一俯一仰合成者。

  賞析:

  此詞的上片,重在寫景,通過描述觸目所見之景,傳達出心中的感傷之情。

  首句作者以贊美口吻将河山勝景比作五代時大畫家荊浩、關同的山水畫卷,充滿了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贊歎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第二句筆鋒陡轉,指出這美好景色已因曆經戰火而殘破不堪。一揚一抑,傷時憂國之心畢見。“曆曆”句徒然一抑,戰争給這大好山水留下分明可數的傷痕:處處可見殘破之狀。“亂鴉”三句,是對殘山剩水的渲染和補足,渲染出離亂、饑馑、荒寒的冷色調,加深了山河衰敗,民衆流離的感歎。末句雖沒有道出漁樵對話的具體内容,但易代之悲,破國亡家之痛已是不言而喻。

  詞的下片,則重在抒情,抒寫出“登臨”之下所觸發的悲傷怨苦,同時也是上片“漁樵話”的繼續,順勢将自己因家國淪落而淚灑荒原野蔓之間的悲痛盡落紙間,同時把自己對家國的熱愛用“自古有情終不化”表白得淋漓盡緻。換頭二句,緊承上片“漁樵話”的興亡之感。“自古有情終不化”,是極為重要之句,它既說明了淚灑荒原的感情内因,又進而強調了這種感情的貞堅不化。末三句,則将這種緬懷故國之情形象化,具體化。詩人以此墳頭之草不死、墳頭野土不散的意象,來表述湊結心頭“終不化”的怨苦之情,凄豔絕倫,不同凡響。

  詞的上片前三韻,一揚一抑,深沉悲慨已溢見筆端,傷亂憂國心躍現。下片變為主觀抒述,聚焦點在“自古有情終不化”之“化”字上。結之以鹭鴦瓦、青娥冢,凝結心頭之怨苦,被意象烘托得極凄苦、極悸動,也極見凄豔美。上片下片的收縮都以三個相應觀照句,效果均佳。

  此詞平直中見委婉,議論中寄深情,是寫景,也是詠史,它把古代軍閥混亂造成的罪惡,活生生展現在讀者面前,比一般詠史之作更為感人。詞雖從寫景入手,卻蘊含着特定時代的沉思哀苦,因此産生一種凄厲、驚心的效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古詩簡介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詩人鄭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别名《墨竹圖題詩》。詩中首先描寫一夜在縣衙中所聞之聲,進而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後抒發詩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詩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詩人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之意。

  翻譯/譯文

  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号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隻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注釋

  1.署:衙門。

  2.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3.中丞:清代将巡撫稱為中丞。

  4.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5.蕭蕭:拟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6.些小:很小,這裡指官職卑微。

  7.吾曹:我們。

  8.一枝一葉:用竹子枝葉來比喻百姓們的各種小事。

  9.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該詩是鄭闆橋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包括即是鄭闆橋的年伯,他當時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闆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該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鑒賞

  該詩是一首題畫詩,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确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赈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隻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的數量之廣,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隻要是有關民衆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于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内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着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表達了對民衆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态。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原文:

  詠畫障

  唐代:上官儀

  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

  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鈎。

  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

  未減行雲荊台下,自比淩波洛浦遊。

  譯文:

  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邊盛開着桃花,臨水聳立着一座鳳凰樓,樓上高挂珠簾翠帳,精緻豪華。

  下蔡的女子在水中移動着錦織的纜繩,唱着菱歌;燕地的女子在樓頭挂起玉色的簾鈎,眺望春景。

  桃花浦水裡浮動着剛剛打扮、手執輕扇的燕姬的倩影;淺淺的水面上飄散着從蔡女豔麗的衣袖裡發出的香氣。

  女子的神情,不亞于高陽台下行雨的巫山神女;女子的妩媚,可以與遊于洛水中淩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注釋:

  畫障:畫屏。亦指如畫的自然景色。桃花浦、鳳凰樓:泛指景色。

  蔡女菱(líng)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鈎。

  蔡女:原指蔡國(今河南上蔡、汝南一帶)的女子。詩中泛指中原地區采菱女子。

  未減行雲荊(jīng)台下,自比淩波洛浦遊。

  荊台:古楚國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監利縣北。淩波:喻美人步履輕盈,如乘碧波而行。洛浦:洛水之濱。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

  賞析:

  畫障,就是屏風。按本詩詩意看,上官儀所題詠的乃是仕女畫屏風。

  首聯描寫畫面上人物活動的背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邊盛開着桃花,臨水聳立着一座鳳凰樓,樓上高挂珠簾翠帳,精緻豪華。桃花浦,暗用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巧遇仙女的故事。傳說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至桃花溪,迷路,遇仙女,留住半年。事見劉義慶《幽明錄》。鳳凰樓,暗用秦穆公為愛女弄玉和蕭史建造鳳台的故事。傳說秦穆公時代,有蕭史善吹箫,能招緻孔雀、白鶴,秦穆公女兒弄玉喜愛他,嫁蕭史,教弄玉吹箫,數年,其箫聲引來鳳凰,停在屋上,秦穆公為他們建造了鳳凰台。事見劉向《列仙傳》。這兩句詩,連用二典,暗示畫面景物乃是仙境,畫中人物乃是仙女。

  次聯“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鈎”,蔡女,即下蔡(今安徽鳳台)的美女;燕姬,即燕地(今北京一帶)的美女,《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這兩句是說下蔡的美女在水中移動着錦織的纜繩,唱着菱歌;燕地的美女在樓頭挂起玉色的簾鈎,眺望春景。詩句将麗質嬌美的仕女放在骀蕩的春景中作正面描寫,蔡女、燕姬分承首聯“桃花浦”、 “鳳凰樓”。

  頸聯裡的“新妝漏影浮輕扇”句,應“燕姬春望”,是說桃花浦水裡浮動着剛剛打扮、手執輕扇的燕姬的倩影。漏影,燕姬的身影在樓台的縫隙中倒影在水裡。“冶袖飄香入淺流”句,應“蔡女菱歌”,是說淺淺的水面上飄散着從蔡女豔麗的衣袖裡發出的香氣。這兩句通過水面上“漏影”、“飄香”,從服飾這個側面,烘托出畫中美女的富貴華豔、婉媚冶麗。

  最後二句用二則典故,分寫鳳凰樓頭和桃花浦裡美女的情态。“未減行雨荊台下”,宋玉《高唐賦》說,楚王遊于高唐,夢見一位婦女,自稱“巫山之女”,告辭的時候,對楚王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荊台,即楚地的高陽台。這句是說畫面上樓頭美女的神情,不亞于高陽台下行雨的巫山神女。

  “自比淩波洛浦遊”,曹植的《洛神賦》描寫洛水女神“體迅飛凫,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這句是說畫面水浦裡美女的妩媚,可以與遊于洛水中淩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本詩借助于對偶、用典等詩歌技巧,僅僅運用描寫手法,表現了畫面上的人和景,别無其他特色,反映我國早期題畫詩的一般水平。初唐時代的繪畫藝術,繼承隋代遺風,細密、精緻、臻麗。據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記載,鄭法士善于表現貴族生活,畫女子“柔姿綽态,盡幽閑之雅容”。畫景物“金張意氣,玉石豪華,飛觀層樓,間以喬林嘉樹,碧潭素濑,糅以雜英芳草”,整個畫面“必暖暖然有春台之思”。從畫的'題材内容到畫的氣概意境看,都與上官儀所題詠的畫障中所描寫的景物與人物呈現的豪華富麗氣概相一緻。當然,上官儀詩并未明确說明此畫的作者是誰,我們也無法論定上官儀所詠的便是鄭法士畫,不過,由此可以見出當時的為宮廷服務的畫風。上官儀的詩風與這幅畫的風貌甚相契合。整首詩富麗工整,寫浦、寫樓而用“桃花”、 “鳳凰”附麗之,寫纜、寫鈎而用“錦”、 “瓊”修飾之,寫妝而曰“新”,寫袖而曰“冶”,精心修辭,追求字面的工麗華美,完全繼承了齊梁餘緒,充分體現出宮廷詩人上官儀詩歌的審美特征。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原文: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号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隻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拟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裡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表達了對民衆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态。由于畫是送給上司兼長輩的,因此語多謙遜委婉之辭。

  首句點明身份與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即衙門中的靜室,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中,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埴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從中見出本屬嘈雜冗濁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許優雅,詩人自己的風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寫法,既如此開篇,以下就極易流為吟風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卻出人意料地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确實也是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赈濟,觸犯了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誣告罷官。

  詩人極為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常用詩文點題,将書法題i隻穿插F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純以白描手法作詩。但時日以比喻、雙關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詩提升畫的意境,以畫增添詩的韻緻,相得益彰。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号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隻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拟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裡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闆橋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闆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衆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确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赈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隻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隻要是有關民衆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于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内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着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畫原文賞析及翻譯05-02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02-01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2-08

《畫》原文及翻譯賞析10-20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08-10

畫原文,翻譯,賞析08-20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01-08

畫鷹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畫雞原文翻譯及賞析04-04

《畫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